Skip to content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发声筒,人人都是转播台。一个消息,往往会被几何倍数放大,传播面极广。如果是谣言,危害性就太大了。
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意思是说,谣言是可以被识别的。只要你动动脑筋加以判断,就可以将谣言戳破。其实这句话,并没有说完,它后面还有两句:兴于愚者,起于谋者。这两句话,恰当点出了谣言的传播路径和源头。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谣言就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其中捏造就是谋者,推动传播就是愚者。这些条件都具备了,谣言就起来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相比真相,谣言经常走得更快,跑得更远。它的背后,是有着怎样的传播规律呢?
谣言为什么比真相跑得快,因为有一帮人在帮它做传播。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超越了个体的经验和智力处理范畴,这是人们偏好谣言、传播谣言的心理基础。为什么很多家庭群成了谣言的重灾区?为什么老年人选择相信那些伪科学?因为爸妈的朋友圈更加封闭,也更容易滋生谣言。
腾讯曾经搞过一次“关爱爸妈朋友圈”谣言征集活动,筛选出100条典型谣言。其中排名靠前的,就是《美国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对基因技术的恐惧就使得世界各国都普遍盛传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种种谣言。事实上,不仅中国社会如此,在美国、欧盟、日本也同样有着各种各样关于转基因的谣言传播。
还有一种说法,即谣言是有很多破绽的,它在传播中会自动筛选受众人群。有的谣言标题惊悚,错别字一堆,有人看了呵呵一笑随手略过,但有的人却如获至宝,马上分享。如此一来,谣言张张嘴,真相跑断腿。
前面我们讲了,谣言起于谋者。也就是说,谣言的散播是有指向性的,是有人策划的,甚至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今年年初石家庄突发疫情,实行闭环管控,全员进行核酸检测。就在大家按部就班推进抗疫工作之时,却传出一则谣言,即“石家庄人民接受肛试子核酸检测后秒变企鹅”,以图文和视频的方式在网上疯狂传播。
仔细研究那些谣言,不难发现,它们大都具备如下三个要素:
无论是前面讲到的转基因还是后面的测核酸,无一例外都是在人们最关心特定热点事件时同步推出,以期最大程度博眼球,吸流量。有人可能会说,制造谣言的人,能获得什么好处呢?简单讲,他可以获得更多关注,文章随随便便就10万+。流量背后就是钱啊。往深里说,还有更多黑产。每年高考前,不是都会流传某人丢准考证的谣言吗?后面还都附一个电话。事实上,这已经沦为骗子牟利的工具。据《潇湘晨报》报道,有人按照寻人信息上标明的电话打过去,电话反复播放着一段介绍六合彩的电话录音,听完录音后会被莫名扣除50元至100元不等的话费。
这些谣言还非常讲究切入的角度,因为并不是所有热点都可以蹭。热点就摆在那里,怎么蹭则是需要考量的。比如石家庄核酸检测这件事:我们都知道核酸检测分为咽试子、鼻试子和肛试子。咽试子最为普遍,而肛试子最不常见。谣言制造者单单把肛试子拿出来说事儿,意在选择一个公众不熟悉的角度,用下三路和神秘感,引发受众传播。
所有谣言都是捏造的,它会这里抓一点,那里抓一点,拼凑成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还是拿石家庄核酸检测来说,谣言制造者把西安市临潼区人民医院小朋友做包皮手术后出院的视频盗用,冠之“石家庄人民接受肛试子检测后秒变企鹅”这样的标题,画面和标题自然而然就形成一种视觉和生理上的反差。这一方面让不明真相的人觉得可笑,另一方面让石家庄本地准备接受核酸检测的市民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抗疫工作的推进。
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乔纳·伯杰在其所著的《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一书中指出,愤怒和惊奇的情绪会促进人们分享。令人惊奇的文章成为最常被转发文章的可能性比普通文章要高30%。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谣言一开头就打上“震惊”、“可怕”这样的词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楚了谣言的源头和传播路径,接下来就是利用谣言的传播规律去传播真相,同时大力抵制谣言。
特别需要提示的是,我们不能将谣言与舆情(负面信息)混为一谈。它们两者虽然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两者的相同点可以概括为:多为当前热点,都有较强的传播力,从情感上多为负面基调。
然而两者又有本质不同。舆情是真实的,谣言是虚假的;舆情是为了反映和暴露问题,谣言是蓄意抹黑;舆情应谨慎对待,谣言则应坚决打击。
抵制谣言,首先要去除谣言生存的土壤。真相的缺位,才给了谣言滋生的温床。所以真相要及时、充分、广泛公开,利用合理的传播手段加以扩散。真相跑得快了,谣言自然没有市场。
对于凭空捏造、蓄意抹黑的谣言制造者,当然要严厉打击,及时辟谣。